船配業:拉船企入局 接長短板 江蘇省在船舶配套產業方面實現了突破––以三大造船基地為中心,該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企業集中、資源集約、品牌集聚的配套產業基地。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該省船配企業通過苦練內功,加快自主**步伐,先后自主研發了KG吊機電纜、船用空調電纜、R5系泊鏈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不過,相對于該省船舶工業的整體發展而言,其船舶配套產業仍顯滯后,并成為阻礙該省船舶工業再攀高峰的主要因素。
為了接長配套短板,該省經信委副主任、國防科工辦主任秦雁日前在南京召開的“江蘇省船舶配套企業與造船企業對接會”上明確提出,要**推動船舶企業間的合作,努力提高自主配套能力,**做強做優江蘇省船舶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為此,江蘇省將通過搭建船舶企業與配套企業的交流合作平臺,使雙方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共謀船配業發展新思路,探索發展新舉措,積極引導船配企業加快產品升級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
骨干企業迅速崛起
近年來,江蘇省船舶配套業發展迅速,近3年內實現了產值三級跳。據江蘇省經信委提供的數據,2005年和2006年,江蘇船舶配套業總產值在船舶制造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分別不到20%,遠遠沒有達到船舶配套產品價值占船舶總造價45%-50%的總體要求。而到2008年,江蘇船舶配套產品產值約120億元,占國內總產值的32%;2009年船配產品主營業務收入約204億元,同比增長88%,占國內主營業務收入的38%以上。
與此同時,江蘇船配業的骨干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目前擁有包括江蘇紅旗電材有限公司,揚州市紅旗電纜制造有限公司,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鎮江中船設備有限公司、江蘇安泰動力機械有限公司、江蘇兆勝空調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批國內知名的重點骨干配套企業。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當地船配企業苦練內功,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研發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關鍵設備生產技術也實現了重大突破。南京中船綠洲自主研發的首臺 KGW吊機成功下線;江蘇安泰動力首批曼恩低速船用柴油機正式下線;亞星錨鏈投入數千萬元進行自主研發的R5級系泊鏈投產,并在今年實現批量生產。這一批骨干船配企業的迅速發展為江蘇省船配業整體本土配套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售后服務漸受重視
在對接會的企業推介環節,江蘇安泰動力、南京中船綠洲、江蘇南極機械、中船瓦錫蘭、鎮江中船設備以及新生的威和船舶等配套企業都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新產品以及近幾年來企業的發展狀況。與以往單純推介產品所不同的是,在此次對接會上均將全球售后服務網絡的架設提上了議事日程。據了解,許多船配企業認為售后服務關系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失的環節,為此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不斷地完善服務網絡。據悉,江蘇兆勝空調已經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國內15個地區設置了售后服務網點,實行24小時響應服務,在荷蘭、美國、德國、伊朗等國25個地區設置了全球服務網點,實行60小時響應服務;亞星錨鏈也在國內外建立了完善的全球服務網絡。
此外船配業:拉船企入局 接長短板,部分配套企業還進一步細化服務,做到“量體裁衣”。江蘇遠洋東澤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注重發展與產品相關的服務業務––電纜預裁切割業務,即為用戶提供量身定做的電纜解決方案,包括切割預裁、拉放敷設、安裝調試等。經過實踐,遠洋電纜如今不再是簡單的電纜供應商,更是艦船用電纜解決方案提供商。該公司深入分析用戶的需求,推出與電纜產品配套的特色服務業務,努力與用戶結成伙伴關系。目前,其海外直接用戶已經遍布伊朗、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
四大問題亟須解決
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相對于江蘇省船舶工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而言,船配產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秦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江蘇省船舶配套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問題也進一步顯現,主要表現在“不高、不強、不優、不配套”等4個突出問題,即產品檔次不高,技術**能力不強,產品結構不優,全球化的市場服務體系不配套。在后危機時期,下一輪全球船市復蘇之前,江蘇船配業將采取有效措施搶占市場制高點。
他指出,江蘇省將重點加快進行省內船舶配套規劃的制定工作,并培育一批船舶配套基地,通過集聚化發展,提升發展水平。如在南通、泰州、揚州、鎮江及南京重點造船地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扶持一批船舶配套制造業基地;通過加快技術**步伐,進行產業整合,增強競爭能力,使造船企業和配套企業不斷進行深度合作,圍繞“技術、標準、質量、市場、售后服務”等開展全方位對接工作,構建相互支撐、互利共贏的新格局;引導配套企業主動“走出去”,積極尋求國際合作,承接國際技術、資本的轉移,從而促進江蘇造船業的進一步發展。
船配業:拉船企入局 接長短板 江蘇南極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倪建峰也表示,為了發揮造船企業和配套企業的各自優勢,加快進行資源整合,加強船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南極機械愿意與更多的造船企業建立整套產品戰略性合作關系,通過產業合作、優勢互補,達到互惠雙贏,形成船舶產業專業化生產基地。一是加大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力度、向縱深領域、國際**水平邁進。二是加快產品科研設施建設步伐,以現代化高標準建設**的科研生產基地。三是加強對外合作,共同開發投入,實現互補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