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布重型设备的港口向来是“能源消耗大户”。上海港如今已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大的港口,仅集团旗下的1340辆集装箱卡车,2011年便烧掉了价值约4亿元的柴油。但这种状况正在迅速改变:上港集团的科研人员近年来积极攻关,以科技**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打出了包括“轮胎吊油改电”、“轮胎翻新”等在内的“绿色组合拳”。
轮胎吊原本用440-480千瓦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油改电”,就是给它接通电路,改由外部电网供电;具体做法有些类似无轨电车,先在吊车上空架设“滑触线”,再在吊车肩部竖几根“小辫子”模样的“受电杆”,当受电杆接触滑触线,电能便导入了轮胎吊。
原理简单,研制可费了一番周折:受电杆端部的“凹”形碳刷与滑触线的接触压力究竟多大为好?压力过大,碳刷磨损太快;压力小了,440伏的滑触线上容易出现“拉(电)弧”,会将设备打坏;还有,集装箱堆场为了避免积水,有意设计成中间高、四周低,轮胎吊在这样的地面上开来开去,受电杆压力更难掌控……*终,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弹簧装置,解题成功,拿下了“油改电”技术的这个关键难点。
据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测算,同是吊装一个标准集装箱,改造前的轮胎吊要消耗近1升柴油,约6.14元,改造后用电不到2度,仅花1.51元。
如今,上港集团大约一半轮胎吊已完成了“油改电”改造。
除了给吊车“梳辫子”,还给它们“穿鞋子”。
轮胎吊自重就有150吨,要是起吊一个40吨重的集装箱,吊车的8个轮胎得承受近200吨重量,磨损自然厉害,因此每一两年需要换一次胎。以往都把换下的轮胎扔掉,再以每条两三万元的价格买新的。
旧轮胎真的没用了?和青岛一家轮胎公司合作,上港集团的工程师琢磨出了“旧胎翻新”技术——通过“加胶”,给表面磨损严重的旧轮胎重新“套”一层表面。
“变废为宝”,翻新轮胎的使用寿命接近新轮胎,花费仅为买新胎的三分之一,而翻新过程中“三废”的排放量只相当于生产新胎的20%。
“一招尚未用老,一招又已使出”
如同武林高手对决时“一招尚未用老,一招又已使出”,上港集团已初步确定今后几年“绿色组合拳”的重点。
其中一招,可说是轮胎吊“油改电”的后续——跟振华重工联手研发“锂电池节能型轮胎吊”。轮胎吊“油改电”后只能沿着供电线路移动,行动不免受限,因此科研人员去年8月研制出了“新能源轮胎吊”,用锂电池驱动。
在外高桥码头保养区,记者看到了这部实验车,只见它腰身部位原先安装大型柴油发电机��的地方,换上了一套仅50千瓦的小型发电机组和一套一人多高的锂电池组。
“平时用小发电机慢慢给锂电池充电,另外吊车放下集装箱时部分势能转化为电能,也用来充电;等到起吊集装箱,就用锂电池驱动。”现场一位技术人员说,这避免了过去等候作业时柴油机的燃油空耗。
这部新能源轮胎吊已经边试用、边改进了半年,眼下的测量结果是:每年可节省燃油费5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6吨。“交通部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已经对这个项目做了实地考查,预计就快‘开花结果’了。”
另一个项目是集卡“油改气”,就是用液化天然气(LNG)代替柴油。据介绍,去年12月已在外高桥码头投用了3辆LNG集卡,“主要是测试搜集数据,看到底好不好。如果好,以后准备推广。”
根据现在的数据,普通集卡运一个标准集装箱平均烧7元柴油,LNG集卡用天然气,花费6.47元,燃料成本优势不大,但环保优势很大。
在外高桥码头,司机孙毅发动一辆LNG集卡,一阵轰鸣过后,排气管吐出阵阵热气,但没有黑烟,也没有燃油尾气刺鼻的异味。“和一般集卡比,这车动力性还可以,发动机声音稍微小点,别的感觉没啥区别。”他告诉记者。
未来几年,上港集团还将重点关注船用岸基供电、集卡“一拖二”等一批新项目。
“绿色组合拳”效果如何?且让数据说话:2011年,上港集团主营收入能耗为0.1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2%;吞吐量能耗为5.5吨标准煤/万吨,同比下降3%,圆满完成当年的节能减排目标。“上港集团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的码头运营商和区域**的港口物流服务商,而不只是在自家港口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同时也要成为对环境、对公众负责的企业。因此持续不断实施科技**,节能减排、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既是集团的形象名片,也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上港集团工程技术部负责人说。